焦點
-
Seagate Backup Plus Hub 10TB外接式硬碟機實測開箱,兼具USB 集線器的最佳外接式硬碟機!
隨著影音崛起,越來越高的解析度下,造就的檔案大小也向上攀升,以往一張照片幾百K的時代已不復存在,現在動輒數MB起跳的照片檔跟數百MB大小的影音檔,沒有在電腦加裝個大容量的硬碟肯定是不夠用的。Seagate作為全球儲存大廠,也針對消費者與企業需求推出多款對應的系列與版本,除了推出了多種規格與定位的內接式硬碟機外,光是針對外接式硬碟領域,就有三種版本供玩家依據需求來做挑選,分別是:Personal Cloud 家庭媒體儲存、Expansion 桌上型電腦、Backup Plus Hub大容量備份,另外還有2款針對Mac玩家專屬的版本。 廢話不多說,這次要介紹的是這款Backup Plus Hub,定位上屬於備份專用的外接式硬碟機。外包裝彩盒也是採環保紙盒模式,由於屬於外接式設計,還有附上電源變壓器,所以比一般內接式硬碟的小彩盒要稍大一些;外盒上就有標示清楚了這款版本的規格,包括了是「Backup Plus Hub」系列、容量為最高的10TB(目前官方有推出的有4TB、6TB、8TB、10TB等四款版本)、以及型號與產地等。 開箱之後,其實內容物也很簡單,基本上就是Backup Plus Hub機器本體,尺寸大概跟一本書的體積差不多,98.1 x41 x118mm的大小其實對於使用者在擺放上應該不會有任何問題,黑色外觀也好搭配使用者置放於電腦前或周圍,由於側邊設計成平整的一整面、所以想直立或橫躺擺放都OK;前端提供有2組的USB插孔,對於使用者來說顯得便利,而這也是這款Backup Plus Hub的設計,支援管理與充電功能,就算在備份檔案的同時,也可以連接平板、手機或相機,並進行充電,即便系統處於關機或待機模式,都能作為充電連接埠使用。 實際接上就可以看到正面上方的Logo會發光,而且前端的2組USB插孔其實很方便玩家使用,不管是直接插入隨身碟做資料儲存或讀取,甚至透過提供的充電功能直接與手機對連,都相當方便,就算不開機也可以做為行動裝置充電插孔使用。 基本上還是要看一下這款產品的效能,連接電腦後就可以看到有關Backup Plus Hub的相關資訊了。透過機器本體背面設置的USB 3.0介面規格與電腦連接,可以看到標示著10TB的容量版本到底是怎樣的情況,上機隨插即用就已經可以立刻讓玩家在本機裡面看到這部機器了,見識一下裝置的內容,總容量為9.09TB(格式化後),接下來,咱們也透過幾款測試軟體來看看這部Backup Plus Hub 10TB外接式大容量備份硬碟機有怎樣的表現。 測試平台— CPU:AMD Ryzen 5 2400G with Vega 11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X470-F GAMING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F4-3200C14D-16GFX (DDR4-3200 8GB x2、CL 14-14-14-34) 系統碟:Crucial MX300 2TB SSD 電源供應器:Enermax Revolution X't ERX530AWT 530W (80plus GOLD) 作業系統 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Display Mode:1920x1080 @60Hz 透過CrystalDiskinfo的檢測,其實清楚的就可以看到上頭的產品標示,型號為ST10000DM0004-1ZC101、容量10000.8GB、就是10TB的版本,而根據型號查詢就可以知道是Seagate的BarraCuda Pro 10TB HDD、具備7200rpm/ 256MB cache、SATA 6Gb/s介面、最高資料傳輸速率160MB/秒,可支援PC或MAC。而從info李面也可以看到工作溫度為49度(連續開機10小時)。 首波我們就透過CrystalDiskMark來做測試,可以看到在基本測試上的讀寫成績(Seq Q32T1、循序讀取、寫入測試),分別有243.2與139.1 MB/s的表現,算是表現不錯的了。 換過來HD Tune Pro上面,除了也透過info看看產品的相關資料外,也可以看到在效能、檔案傳輸、隨機搜尋、循序讀取等等方面的測試數據,在檔案效能測試上面可以看到循序測試的成績有讀寫、235.9與164 MB/s的表現。 再來看AIDA64上面的Disk Benchmark成績,其實都有不錯的數據,讀取的部分都有維持一個水準。 那大檔案複製呢?這裡我們透過FastCopy來做檢視一下。一個單一5G大檔花費了24.67秒、均速為207.52 MB/s,其實以HDD的定位來看已經不慢了。(必須說,某些外接硬碟機的速度大都只有100 MB/s左右,呵) 那如果做一些Video的儲存呢?透過AJA System Test來瞧瞧幾個不同解析度模式與檔案大小的讀寫下,有怎樣的表現。從下方的多張測試截圖中可以發現到,即便解析度模式變換、檔案大小也增加,但是Backup Plus Hub 10TB HDD的效能表現仍舊有穩定的讀取效能,而寫入則是隨著解析度模式的提升有更快速的表現,看看在2048x1556 10-bit RGB、16GB的測試結果,讀寫速度分別有238.7與203.7 MB/s的表現,對於有需要做影像備份的使用者來說,這的確是顆儲存資料與備份資料的好幫手。 從TxBENCH上面除了可以看到Backup Plus Hub 10TB HDD的產品相關資訊外,透過內建的Basic Benchmark也可以看到基本的讀寫測試數據有達到203.971、196.662 MB/s的表現(循序)。 接著在AS SSD Benchmark的測試部分,也有達到讀寫237.75、177.68 MB/s的表現(循序),要提一點的是,畢竟這顆Backup Plus Hub 10TB HDD不是SSD,所以在得分上肯定是不能跟一般的SSD相比,這邊的測試是以讀寫的表現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在Anvil's的測試中也可以看到測試的狀況,在循序4MB的模式下測得有236.5、124.12 MB/s的數據,也算表現不錯。 常見的ATTO Disk Benchmark當然也是不能錯過的,這裡採用了256MB與1GB兩種模式,不過成績差異不大,而且寫入速度都比讀取要高一些些,基本上有200 MB/s左右的平均表現。 從上面的9款測試軟體的測試中,其實不難發現到這款Backup Plus Hub 10TB HDD外接式大容量備份硬碟機的特點,在效能表現上都有讀寫200、100 MB/s以上的成績,雖然內建的規格仍是SATA 6Gb/s,但透過設置的USB 3.0外接模式有這樣的表現成績其實對於使用者在做備份上面已經足以應付基本需求。 另外,由於定位在備份需求,所以在備份方面的支援其實蠻便利性的,可以透過Seagate專屬備份轉體,包括了可PC排程備份、鏡像備份、Mirror同步更新、一鍵化等等,基本上可以隨插即用、免安裝設定,而且前置USB插孔設計、不僅可讀寫隨身碟等裝置還能更夠支援行動裝置充電,雙重便利性加持,玩家使用的確很方便。如果手邊剛好需要有顆備份用的外接式硬碟,這款Seagate Backup Plus Hub 10TB HDD應該可以讓玩家無後顧之憂,輕鬆享受儲存資料的便利與放心。 廠商名稱:Seagate希捷科技 廠商網址:www.seagate.com 廠商電話:0800-666-910
-
HyperX Pulsefire Surge電競滑鼠實測開箱,RGB燈光可32個分區自訂色彩!
HyperX旗下電競週邊產品,滑鼠部分的數量尚在累積增加之中,所介紹這Pulsefire Surge是為當前第二款選擇。Pulsefire Surge與先前的Pulsefire FPS對照,其120.24x40.70x62.85mm尺寸相對適中些,但標示總重量130公克反而重上一截,如此提供不同的操作握感、應用範疇選擇。 Pulsefire Surge全黑上蓋純粹為塑料材質,並未經過容易變質的皮革漆處理,倒是左右兩側手指會觸及位置,有加入橡膠材質來提升觸感。它的外部左右對稱曲線相當典型,握感和大家所熟悉相近樣式產品接近,惟基於每個人習慣握姿差異因素,大拇指多少會有觸及側面按鍵的可能。 核心採用Pixart型號PMW3389感測器,原生解析度最高達16000DPI,Pulsefire Surge預設提供800、1600、3200DPI這3種組態,可透過滾輪一旁的快速鍵切換。至於對操作觸感同樣顯著影響的按鍵部分,Pulsefire Surge總計有6個按鍵,左、右鍵是採用Omron微動開關,強調5000萬次鍵擊耐用度。 其餘重點規格如速度450IPS、加速50G,所採用USB 2.0介面輪詢率最高1000Hz,內建記憶體可以儲存3組設定。沒少掉的還有燈光效果,內建一圈RGB LED燈光,提供4種亮度調整與個別發光設定彈性。前述特點,可另外下載安裝HyperX NGenuity軟體,依據個人習慣與喜好來最佳化調整。 產品預設提供波浪、循環、恆亮發光模式,搭配HyperX NGenuity軟體進入自訂頁面,可自行設置喜好色彩。而在進階項目內,能針對HyperX標誌與燈環設定,後者具有32個個別設定彈性,惟發光模式僅恆亮和波浪。至於性能內可以設置滑鼠靈敏度,切換時會在電腦畫面上顯示解析度,最後巨集如其名,能依照個人偏好來運用。 和競爭產品相較,Pulsefire Surge所支援發光模式較少,儘管對熱愛光害的玩家來說並不夠,倒是能透過軟體輕將之易全數關閉。其建議售價為1,990元,整體使用感適中、合宜,是值得參考之。 廠商名稱:HyperX(Kingston)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新台幣1,990元
-
ASUS RT-AC86U AC2900 AiMesh無線分享器,打造家庭無縫上網的最佳利器
當今Wireless Router (無線路由器) 產品功能越來越強大,訊號也越來越強,但只要在一些大坪數的辦公室、家裡,或是有上下樓層需求的場域,仍需設置多台Router,來確保無連線死角,以提供無縫接軌的高速上網環境。依照以前的作法是,每台Router的Wi-Fi SSID都設置成不同,例如2F的SSID就設定成WiFi2F,3F的SSID就設定成WiFi3F,依此類推。這樣一來,當你跨越到另一區的覆蓋範圍時,就得手動更改連線SSID,才能確保訊號不中斷,使用上比較麻煩。 後來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廠商有推出Repeater模式,可設定Router成為延伸路由器,做為延伸單一SSID訊號的延伸用,讓跨區時免重設SSID。只是這個模式一般都必須使用相同等級或相同規格的Router才行,且在設定上非常麻煩。為讓大坪數、跨區應用的Router能夠以單一SSID來延伸Wi-Fi覆蓋範圍,廠商紛紛推出各式的Mesh(網狀網路)架構的Router產品,讓Router與Router之間可以互相溝通,以延伸訊號覆蓋區域,滿足大坪數辦公室、住家的無線上網需求。 華碩推出全新AiMesh技術,可適用於自家多台不同等級的Router,來組成多點無線分享網路,只需設定主對外連線的AiMesh Router,再將其餘路由器放置在需要加強訊號點並設置成AiMesh Node模式,即可讓無線網路到處都暢通。目前支援AiMesh的Router,有RT-AC68U、RT-AC88U、RT-AC5300、ROG Rapture GT-AC5300,以及本次要介紹的RT-AC86U。只要您手中有這些路由器產品,就可以到華碩下載最新AiMesh韌體,將自己的路由器升級到支援Mesh網路的高階路由器。 在新版的韌體中,可以找到AiMesh的選項,可建立單一的SSID網路名稱,讓您在家中漫遊時,就不必像以往那樣必須經常切換SSID,因為AiMesh會根據您Wi-Fi裝置所收到的訊號強度,並視需要無縫切換至另一個來源。也就是說,若您原先連結到Router A,然後你逐漸走向Router B時,AiMesh會慢慢察覺您連接到Router A的訊號慢慢衰減,而Router B訊號逐漸提升,此時系統就會自動切換到訊號最佳的方式來運作,讓您不會因為一跨區就無法連線。當然,若為管控需求,您希望各頻段都各自擁有自己的SSID網路名稱,也是沒有問題的! 簡單介紹過AiMesh的功能之後,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以實際產品來做說明。華碩RT-AC86U AC2900無線路由器,便可支援AiMesh技術,透過手機App或電腦,即可輕鬆設定各種網路選項。在硬體方面,內建Broadcom BCM4906處理器(1.8GHz,雙核心)、記憶體有512MB,快閃記憶體有256MB。採用3支可拆式天線搭配內部1支隱藏式天線,支援Wave2、DFS頻道(動態頻率選擇)等規格,搭配NitroQAM(1024-QAM)技術,可提供2.4GHz 11b/g/n(高達750Mbps)與5GHz 11ac/n/a (高達2167Mbps)總計高達2917Mbps的傳輸效能,讓即時線上遊戲,或是以4K UHD串流直播時,都能確保網路中的每位使用者,皆享有順暢的串流以及低延遲的線上遊戲體驗。 對於手機方面,RT-AC86U也支援MU-MIMO(多使用者、多進多出)模式,讓支援此功能的手機(例如iPhone 8、iPhone X)使用者,也能享有高速的無線傳輸效能。至於在擴充功能設計上,RT-AC86U提供GbE等級的WAN與4 LAN埠,讓有線網路高速傳輸。內建USB 3.0與2.0埠,可支援市售的3G/4G USB Modem或Android手機分享行動網路,以做為主要或備援連線,讓公司網路不至於因為ISP突然斷線而讓業務停擺。USB亦可連接外接硬碟、隨身碟等裝置,以做為檔案分享、同步備份,甚至安裝「下載大師」來養動物(下載檔案)之用。 至於其他功能方面,如趨勢防毒、VPN、家長管理、QoS、針對電競遊戲提升優先權等設定,華碩RT-AC86U也都一應俱全,是需要超高覆蓋率、超高效能與流暢上網者的絕佳選擇。 ASUS RT-AC86U路由器,支援華碩最新的AiMesh技術,可與其相容路由器互相設定成AiMesh Router(路由器主機)或AiMesh Node(路由器節點)模式。在AiMesh的路由器中,有一台角色是扮演著Router(路由器主機),這台Router主要是對外(WAN)與對內(LAN/WLAN)使用,使用者可將家裡的VDSL或光纖連線連接到這台Router,並將電腦的網路線連到這台Router上。 至於其他擺放在室內別處的Router,則扮演Node(節點),這些Router的功用主要是透過專屬的無線網路通道,建構出家裡的網路骨幹,讓無線訊號與有線連接能夠延伸到家裡的每個角落。使用者只要將Node放在需要強化網路訊號的地方,並設定成Node模式,AiMesh系統就會自動偵測與建立內部連線。這個步驟只要做一次,之後就不用煩惱了。這樣一來,甚至連跨區的網路線佈線都可以免除了,因為連接到Node上面的有線連線,也能將資料透過Wi-Fi的方式傳遞到主Router上。 在設定之前,記得先將韌體更新到支援AiMesh技術的版本,即可開啟AiMesh的功能。在正式安裝與使用時,玩家可以使用電腦透過有線LAN的方式,或透過電腦或手機的Wi-Fi,來進行初步的設定。在設定畫面中,華碩提供了一般無線路由器模式(Router Mode)、中繼模式(Repeater Mode)、無線存取點(Access Point)、多媒體橋接器(Media Bridge)以及新的AiMesh模式,因此可以根據您的需求來設定。這裡以設定AiMesh模式為例,詳細設定請參考附圖中的各項設定說明。 設定好AiMesh Router與AiMesh Node之後,此時SSID會同步成統一的一個名稱。當然有必要的話,也可以設定成不同的SSID,以便於管理。至於日後若有需求,需要再新增其他新的AiMesh Node時,只要安裝在跟其他Node接近的地方即可,因為AiMesh系統是以Daisy-Chain的方式傳輸,不限定非得離Router那台最近,只要這台新的Node能抓到其他Node的訊號,就能加入整個AiMesh的網路系統內。 安裝好之後,開始進行簡單的測試,筆者的安裝方式是將AiMesh Router安裝在靠近ADSL 60M/20M的旁邊,至於另外一台AiMesh Node則放置在其他辦公室的室內開放空間,距離AiMesh Router約8公尺,中間還有一面厚厚的牆壁擋住。確定Router和Node兩邊的連線是暢通的狀態下,進行個別的連線測試。在AiMesh Router以Wi-Fi 5G的連線的測試成績方面,SpeedTest的上下載速度剛好是ADSL的上限,也就是20.20Mbps與59.98Mbps。 接下來,將筆電拿到離AiMesh Node大約1公尺的距離,以Wi-Fi 5G連上這台Node,同樣透過SpeedTest進行測試,結果速度也有達到9.21Mbps與35.75Mbps的速度。實際上網的話,反應也非常快速,看YouTube也不會間斷,只是當然下載速度上會稍微降低一些,無法像直連Router那樣發揮到全速,不過整體效能還是不錯的。要是將筆電直連AiMesh Router的話,訊號大概只剩半格,下載效能低於10Mbps以下,且看YouTube有時會頓頓的!因此這樣一來,加裝一台AiMesh Node,是絕對有幫助的! 整體測試下來,AiMesh的各節點,對於離主Router距離較遠的電腦、手機或其他上網設備來說,不僅可以提升上網速度,且上網反應也更即時,比其直連Router來說,上網品質更好,若是在1F、2F這種跨樓層的應用來說,透過AiMesh Node與AiMesh Router的連線,這樣就不需要拉實體網路線上去,減少施工所帶來的破壞。總之,AiMesh可說是無線網路死角的最佳解藥,布建時不一定需要一次購足,且只要使用相容的路由器產品,就可以串起來,非常具有彈性,值得考慮選購。非常適合大坪數辦公室,以及有上下樓層的家庭,在布建無縫式網路系統時來選購使用。 產品型號:RT-AC86U 主處理器:Broadcom BCM4906 雙核心1.8GHz 記憶儲存:256MB Flash+512MB RAM 按鈕設計:開關鈕、重置鈕、WPS鈕、Wi-Fi開關鈕、LED燈號開關鈕 指示燈號:電源、5GHz Wi-Fi、2.4GHz Wi-Fi、WAN、4組LAN (由右至左) 連接孔位:GbE LAN埠x4與GbE WAN埠x1,另有USB 3.0、USB 2.0埠各一、與M.2 SSD槽 無線網路:BCM4366E+4365E 支援2.4GHz 11b/g/n (750Mbps)、5GHz 11ac/n/a (2167Mbps) 天線設計:外部x3,可拆式設計 + 內部 3dBi x1 (共4T4R) 大小尺寸:220 x 160 x 84 mm 官方保固:3年保固 廠商名稱: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市場行情:6,990元
-
SD 7.0規範正式頒布,SD Express頻寬達985MB/s、SDUC容量上限128TB
等了許久,SDA(SD Association,SD協會)終於正式頒布SD 7.0規範,帶來兩項重大的變革。首要是導入PCIe 3.0匯流排介面與NVMe通訊協定,官方將之命名為SD Express(簡寫SD EX),其次包含新的容量定址規範SDUC(SD Ultra Capacity),將容量上限由當前SDXC規範2TB提高到128TB。 在此之前,各式SD記憶卡是植基於UHS-I/II/III或High Speed(HS)匯流排介面(又統稱SD Bus Interface),較新的UHS-III規範理論頻寬上限為624MB/s。SD Express轉向取用PCIe 3.0(x1)、NVMe介面,頻寬將可達到985MB/s之譜,這符合時下趨勢並較有未來競爭力,畢竟XQD和UFS等競爭者也是這麼做。 如同UHS-I轉進UHS-II時曾新增訊號腳位,SD Express同樣也是再額外擴增訊號腳位,因此保有一貫的機構向上/下相容性。除此之外,SD Express本身也向下支援UHS-I與HS匯流排,使用在舊有設備上最高仍有104MB/s頻寬。SD Express初期將以SD大卡形式為主,預計最快在今年年底,就會有實體產品推出。 而SDUC屬於當前SDXC規範的接班人,SDXC容量定址也就是支援上限為2TB,SDA因應超高畫質錄影等各式應用需求,未雨綢繆制定出新的SDUC規範。SDUC容量支援上限擴增至128TB(exFAT檔案系統格式),記憶卡可為SD大卡或microSD小卡形式,HS、UHS、SD Express等介面產品都得以導入運用。
-
搭載Optane Memory輕鬆為硬碟加速,Z370 AORUS GAMING 7-OP實測體驗
為慶祝x86架構與8086處理器問世40週年,Intel最近推出Core i7-8086K限量版處理器,讓當前最新一代(代號Coffee Lake-S)主流桌上型平台,增添了些新話題性與賣點。這定位產品群目前最高階晶片組為Z370(代號Kaby Lake-Refresh),儘管是在去年9月份就已經發表推出,因應Intel持續推動Optane Memory混合儲存應用,GIGABYTE將之整合端出Z370 AORUS GAMING 7-OP。 在此之前,GIGABYTE曾推出Z370 AORUS GAMING 7,無可否認是以此為設計基礎,延伸變化出Z370 AORUS GAMING 7-OP。關鍵差異在於Z370 AORUS GAMING 7-OP,預設搭載32GB容量Optane Memory模組,而其M.2插槽的散熱片也印刷了相關字樣,藉此突顯不同之處。GIGABYTE另外強調,Z370 AORUS GAMING 7-OP參考價格只增加了800元,比自行購買Optane Memory便宜一半以上,即可輕鬆體驗到加速效果。 那麼多了Optane Memory模組的Z370 AORUS GAMING 7-OP究竟有何效益呢?假設你因故有TB容量高速儲存空間需求,由於購買固態硬碟的花費可是比硬碟高出數倍不等,未必每個人都有充裕預算。若改用Optane Memory搭配硬碟,儘管整體速度體驗和固態硬碟有所差異,但是花費成本卻只要三分之一左右而已。 首先從I/O背板端來看功能配置,GIGABYTE因應部分遊戲玩家偏好,特地保留1組PS/2連接埠。USB部分全面USB 3.1化,總計有5組USB 3.1 Gen 1 Type-A連接埠可以運用,這屬於Z370晶片組原生內建。另外也沒少掉USB 3.1 Gen 2,Type-A與Type-C連接埠各有1組,皆由ASMedia ASM3142控制器供應。至於影像輸出部分,DisplayPort 1.2與HDMI 1.4(HDCP 2.2)各配置了1組,而且都採用鍍金端子。 乙太網路有2組配置,控制器分別為Intel I-219V與Killer E2500,皆支援10/100/1000Mbps傳輸速率,方便玩家彈性運用。音效迴路也下了重本,核心植基於Realtek ALC1220編解碼器,搭配ESS Sabre 9018數位類比轉換器。配套設計包含4顆WIMA與7顆Nichicon電容、Ti LME49720運算放大器、TXC振盪器、USB DAC-UP 2(黃色USB連接埠)等,軟體層更提供了Creative Sound BlasterX 720˚功能套件,藉以豐富音效與遊戲遊玩體驗。 儲存介面配置部分,Z370晶片組供應6組SATA 6Gb/s連接埠,附加提供RAID 0/1/5/10等磁碟陣列功能。M.2插槽(Socket 3、M Key)一口氣配置了3組,共通點是都可支援PCIe x4/x2模式,其中編號M2P_32G插槽相容模組長度上限為Type 2280。至於編號M2M_32G與M2A_32G插槽,除了相容模組長度可達Type 22110,同時也支援SATA 6Gb/s介面模組。 由於Z370晶片組擁有充裕的PCIe 3.0通道,因此磁碟介面配置衝突不大,僅需留意M2M_32G和SATA 4/5、M2A_32G(SATA模組)與SATA 0連動,也就是只能擇一使用。另外M2M_32G插座亦是Optane Memeory安裝所在,扣除資源衝突限制仍有4組SATA 6Gb/s得以利用,還是能提供充裕的儲存空間擴充彈性。此外,GIGABYTE在這插槽加上的AORUS M.2散熱鰭片,可視裝機需求挪到M2A_32G使用。 Z370 AORUS GAMING 7-OP配置PCIe x16形式與PCIe x1插槽各3支,PCIEX16和PCIEX8是由處理器供應通道,可配置為x16/x0、x8/x8模式,支援AMD CrossFire與NVIDIA SLI等多路顯示卡運作模式。其餘皆由Z370晶片組供應通道,PCIEX4和M2P_32G一併使用時,PCIEX4所分配通道會從4條降為2條,而PCIE1_3與SATA3 1插座則是只能擇一使用,如果有介面卡擴充使用需求得留意之。 處理器電源迴路如圖示,GIGABYTE所加上散熱片,視覺設計是和AORUS 時尚裝甲相稱。為滿足Coffee Lake-S世代處理器的電力需求,迴路核心由Intersil ISL69138數位電源控制器,搭配Coiltronics電感、Smart Power Stage模組、Chemi-Con固態電容等用料共同構成。GIGABYTE特別強調,此伺服器等級的數位供電設計,可以穩定各關鍵零組件所需電力、分散熱負荷、提高可靠度並延長壽命。 而記憶體支援性部分,配備4支DDR4 UDIMM插槽,總和支援容量可達64GB。搭配代號Coffee Lake-S,也就是第八代Core系列處理器使用,原生支援時脈為DDR4-2666/2400/2133。若搭配XMP(Extreme Memory Profile)超頻模組使用,時脈組態最高可達XMP DDR4-4133,為確保記憶體相容性、性能發揮、穩定度,GIGABYTE強調進行過1000組的記憶模組產品驗證測試。 在其餘功能設計、配置部分,GIGABYTE相當強調RGB Fusion燈光效果,包含記憶體與PCIe x16形式插槽,以及時尚裝甲、晶片組等散熱片,再加上時尚雷雕導光飾板等皆配備燈光功能。外部擴充支援方面,相關配置有RGB(RGBW)LED燈條(5050、12V、2A、2公尺長度)和數位LED燈條(5050、12/5V、2A、5公尺長度、至多300顆)插座各2組,後者還有相對應的電壓調整針腳(12V、5V)。 系統散熱則是備有處理器風扇、處理器水冷風扇、風扇/水冷幫浦(3A)、系統/水冷幫浦(3A)等插座各1組,至於系統散熱風扇總共規畫了4組。附加設計為2組感溫線針腳,分別位在ATX主電源和前置面板接腳一旁。其餘如記憶體插槽周圍,另有電源、超頻、重置、清除CMOS等按鈕,而PCIEX4旁邊還能找到處理器等狀態指示燈、除錯燈號這些附加功能配置。 接著來簡單快速瀏覽,Z370 AORUS GAMING 7-OP軟體層的配套措施,UEFI BIOS部分是沿用近期產品樣式,這部分就不贅述之。其驅動程式光碟設計了Xpress Install介面功能,讓一籮筐驅動程式與附加功能軟體,可以在最少操作需求的前提下完成安裝。 接著進行性能簡測,以Sandra作為基準標竿,試驗核心運算能力與記憶體傳輸發揮,另外還有3DMark顯示面向、PCMark 10系統整體表現等試驗。其中記憶體部分,我們是套用XMP DDR4-3400模式,並非依處理器記憶體控制器所支援DDR4-2666時脈組態運作,所得結果如下列。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記憶體:G.Skill F4-3400C16D-16GSX(DDR4-3400、8GB x 2) 系統碟:Plextor M9PeGN 512GB 顯示卡:GIGABYTE Radeon RX Vega 64 Gaming OC 8GB 電源供應器:XFX XTR 550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中文版 64bit Z370 AORUS GAMING 7-OP主打賣點在於整合Optane Memory,接著來針對這部分做些試驗,其設置算是相當簡單、容易。必要條件是UEFI BIOS內,磁碟控制器需設置為RAID(Intel RST Premium With Intel Optane System Acceleratio)模式,由於安裝軟體過程會自動去BIOS裡調整設定,所以玩家無須擔心。 而Windows環境的磁碟控制器驅動程式,需安裝Intel Optane Memory專用版本(反之,一般是安裝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版本即可),啟動後當偵測到SATA硬碟機之類儲存裝置,便可以進行建置、啟用。無論是初次啟用或解除加速設定,Intel Optane Memory軟體只會在必要時清除Optane Memory模組內舊有的資料,被加速裝置所有資料是原封不動。 我們為測試平台加入1個SATA硬碟,來和Optane Memory搭配混合建置,在啟用之前先進行簡單性能試驗。Optane Memory設計效益著重在讀取加速,CrystalDiskMark測得讀取速度約可達Seq Q32T1模式1405.9MB/s、4KiB Q1T1模式166.6MB/s,至少為硬碟的7倍以上速度,4KiB表現更是差異懸殊。 完成Optane Memory啟用設置之後,硬碟讀取速度獲得立竿見影的提升,尤以向來偏弱的4KiB單位改善最多。不過關鍵還是在於軟體啟動速度改善,這部分以PCMark 8的Storage測試為例,比較各軟體模擬啟動時間可以發現,確實也縮短了相當多等待耗時。例如Battlefield 3 v2這項目,使用硬碟耗時264.6秒,Optane Memory加速作用則是大幅度縮短至130.9秒。 另外透過Tom Clancy's Ghost Recon: Wildlands遊戲進行試驗,計時基準點是從按下啟動遊戲,直到出現可以進行遊戲的畫面為止。當安裝在測試平台系統碟上(PCIe 3.0 x4 NVMe),多次試驗下來啟動耗時約為57秒,而安裝在硬碟機上是要60秒。由於我們並未介入跳過動畫等操作,所得差異看來相當有限,但重點還是在於Optane Memory能有何幫助。當Optane Memory與硬碟結合後,第一次試驗結果為59秒,第二次起即縮短至和固態硬碟相同的57秒,加速效果確實讓人有感。 Z370 AORUS GAMING 7-OP市場參考價格為10,790元,這款產品亦可說是集AORUS 系列眾多設計於一身,超耐久設計/用料、USB與網路等電路防護、RGB Fusion燈光效果、高規格音效強化,同時配備2組Gigabit乙太網路、3組M.2插槽等,整體而言堪比約莫15,000元價格帶的旗艦產品。 然而其價格只比Z370 AORUS Gaming 7多出800元,如果自行到市場購買32GB容量Optane Memory,目前可是要價約1,900元,可見GIGABYTE加上Optane Memory有給足了誠意。如果近期有組裝需求,Z370 AORUS GAMING 7-OP挺適合納入口袋名單內,來體驗Optane Memory加速感吧! 廠商名稱:GIGABYTE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
AVerMedia GC573和GC553問世,影像擷取進入4Kp60 HDR高畫質時代
長期致力於影像擷取的AVerMedia領先業界,於Computex 2018中展出世上第一款支援4Kp60 HDR規格訊號的擷取卡Live Gamer 4K(GC573),主打高解析度(4K)、高動態範圍成像(HDR)、高畫面刷新率(240 Hz)與超低延遲,另外也推出中高階的Live Gamer Ultra(GC553)擷取盒,隨插即用的特性讓4K超高畫質影像輸出更便利,影像擷取技術正式進入4K新時代。這次的擷取卡不僅在解析度上達到突破,同時也是全球第一款可以錄製HDR的擷取卡。同時,凡購買GC573或GC553擷取卡,都將附贈PowerDirector 15軟體(提供序號),方便玩家後製和編輯自己的4K影片。 旗艦級的GC573擷取卡在外型上和前一代GC570相同,採一體成形不鏽鋼沖壓外殼,正面有鏤空設計,除了兼顧外型和耐用以外,也在主要晶片上加入散熱片,兩者的搭配進一步加強散熱能力。另一方面,因應電競風行,也在側邊加入RGB燈效,預設三種燈光模式和特效,可透過AVerMedia新推出的RECentral 4軟體設定。 GC573採PCIe 2.0 x4匯流排介面,適合桌機使用,支援Pass-Thru技術能提供未壓縮的影像擷取,並維持輸出畫面的品質、流暢度、同步,最高可以4Kp60 HDR畫質下穩定運行遊戲。另外,若是以Full HD解析度運行的話,最高可達240fps。錄遊戲製影片的格式則是MPEG 4,可以4K HDR畫質進行穩定60fps錄影;而若是FHD HDR畫質的話,則是可以最高240fps的更新率進行遊戲並錄製影片,除了流暢的畫面外, 也能用在後製時做慢動畫回播等特效,而目前僅AVerMedia能達到這項成就。 除了高畫質和高更新率以外,同時再搭配主打的超低延遲功能,官方的數據顯示延遲最低只有70ms。可以直接在本機上遊玩,不須另接螢幕輸出,無論是內容製造者或遊戲玩家,都可以用更高的解析度穩定直播遊戲和輸出影片。另外,在音效方面,GC573也支援7.1和5.1環繞音效,讓輸出的影片也能保持完美的音效體驗。 另一個AVerMedia本次推出的擷取盒則是GC553,體積比GC573更輕巧些,外型則是方形圓潤邊角設計,正面中央斜紋鏤空可看見內部結構,雖然不像GC573一樣支援RGB燈效,但從鏤空處可看見紅銅色的紋路設計,有著另一份低調的黑紅電競風格。 連接埠方面,採用較常見的USB 3.1 Gen 1 Type-C介面,並且支援UVC免驅動設計,讓玩家可以隨插即用,很適合使用筆電進行影像擷取的玩家。GC553也支援4Kp60 HDR Pass-Through遊戲畫面,但若是要錄製4K遊戲畫面的話,僅能以4Kp30的畫質輸出。當然也能選擇其他畫質輸出,如1440p60、 1080p120及1080p60 HDR。 此外,在Full HD解析度模式下,雖然仍然可以在240fps下進行遊戲,不過錄製遊戲畫面時則是最高僅支援到120fps,雖然比GC573的FHD 240fps低,120fps對大多遊戲來說仍是非常穩定的流暢影像。 RECentral 4是本次隨著上述兩款產品一同推出的軟體,讓玩家能夠藉由一個軟體滿足直播、錄製、分享三個願望。如果想要擷取4K HDR的畫面輸出的話,目前唯一的選擇只有RECentral 4,其他像是OBS這類的軟體目前還未支援HDR擷取。 RECentral 4的介面設計非常簡潔,將擷取卡插入電腦以後,RECentral 4會自動找到型號並建立對應設定。 擷取模式分為單訊號和多訊號兩種。如果直播內容主要是以商品販售或是需要即時性的推廣的話,單訊號會是最快速的選擇,以擷取單路訊號為主,例如攝影機影像擷取便是最好的例子,不過缺點就是不會有其他影音元件來增加畫面的豐富度。 多訊號模式則是可以設定多種不同功能和元素,首先是可以在直播中同時使用不同場景切換,也可以增添多個訊號來源,像是除了螢幕畫面以外,也可以擷取攝影機、視訊鏡頭等等,另外也能設定像是圖片、影片、跑馬燈等影音元件,在直播主的鏡頭畫面中,也可以藉由Chroma Key去背,刪除不必要的背景,僅保留人物本身,這些功能都能讓直播內容更多樣。 RECentral 4和多種影音平台合作,並能同時在多個平台進行直播,包括Twitch、YouTube、Facebook等直播平台皆有支援,只需登錄帳戶以後便可自動配對,隨時開始直播。在直播的同時,也可以選擇同時錄製影像,RECentral 4內建支援 live editing 也就是時光平移的 live 剪輯,並且可以藉由支援平台將影音檔快速上傳分享,一個軟體便包辦所有直播所需。 AVerMedia本次推出的兩款影像擷取卡,主攻桌機的GC573以PCIe作為連接介面,除了能因此提供未經壓縮的影像品質,達到更好的擷取效果外,將擷取卡直接置於主機中也大大減少直播時空間的浪費;另一方面,GC553以USB 3.1 Gen 1 Type-C作為連接埠,則是提供方便快速的筆電擷取方案,隨插即用。同時,兩者皆支援4Kp60 Pass-Thruough技術更是讓擷取同時的遊戲體驗提升不少,其中GC573能同時以4Kp60 HDR畫質由玩遊戲並同時擷取畫面進行直播,更是讓人為之驚艷,AVerMedia著實為高畫質影像擷取樹立了新標準。 廠商名稱:AVerMedia圓剛科技 廠商電話:02-2226-3630 廠商網址:
-
WPA3加密協定進入認證階段,最快2019年就會有實體產品推出
去年,Wi-Fi裝置使用超過14年的WPA2加密協定被爆出嚴重漏洞,恐讓Wi-Fi裝置面臨資料曝光風險,Wi-Fi聯盟當時便跳出來表示新的WPA3即將到來,WPA2協定即將走入歷史,目前WPA3加密協定已開始進入認證階段,最快將於2019年有大量支援產品推出。 WPA3主要新加入的功能都在於防止駭客攻擊為主,第一個新功能就是防止駭客藉由擷取Wi-Fi來源的離線數據以後,以不斷猜密碼的方式破解並攻擊。WPA3理論上將讓駭客只能「猜一次」就無法繼續登入,不只加強防護,同時也讓駭客增加曝光的風險,每猜錯一次,他們就必須回到現場再蒐集一次數據,而公司行號或機密機關的Wi-Fi有可能會禁止不斷猜密碼登入這行為。 另一個Wi-Fi聯盟強調的WPA3加密協定特色則是「前向安全性」(Forward Secrecy),理論上假如駭客仍舊成功破解WPA3協定裝置,並獲得資料存取權限,駭客也只能看到「目前資料」,舊資料將會受到保護。 WPA3和WPA2之間的轉換並非一蹴可幾,除了需採購採用WPA3的新裝置(或期待就裝置能獲得升級)以外,新的Wi-Fi裝置也必須採用WPA3協定才行。不過,採用WPA3協定的產品可向下相容使用WPA2協定產品,所以過渡期的使用倒不是問題,只是無法享有WPA3協定的新防護機制就是了。 這些功能將適用於家用/個人Wi-Fi,目前新推出的產品將不會強制要求採用。不過,隨著新一代Wi-Fi通訊協定802.11ax預計將在2019年陸續推出實體產品,Wi-Fi聯盟也預期屆時將會有大批採用WPA3加密協定的產品登場。隨著越來越多產品使用以後,Wi-Fi聯盟也預計將會要求WPA3加密協定,成為獲得Wi-Fi認證的必要條件。
-
研究會議上無預警釋出,NVIDIA公布Titan V CEO Edition特別版顯示卡
今年在2018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18)展前,NVIDIA可謂「消息滿天飛」,不論是將GTX 1070繪圖晶片稍加更動後改版成為GeForce GTX 1060新分支,還是推出GeForce GTX 1050 3GB版本,亦能看見GeForce GTX 1180的規格資訊外傳。可是在Computex 2018大會上,NVIDIA執行長、綽號老黃的黃仁勳,表示下一代遊戲用顯示卡仍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推出。不過話題才能不止於此的是吧? 近日剛在美國鹽湖城舉辦的「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onference」活動上,NVIDIA執行長受邀參加會議,在會議上為了吸引到場眾多的研究人員注意,也提到了:「在這個會議上,聚集了各式各樣領域的研究人員,現在世界上大多數人都享受著你們所帶來的研究成果。而現在,要解決世界上更大的研究挑戰或數據分析,就需要用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運算能力,而我也很感謝你們所帶給我科技上的快樂!」當然,這一席話是事出有因的,因為在會場上NVIDIA端出Titan V CEO Edition! 是的!目前在桌上型電腦端最強的顯示卡Titan V,亦為NVIDIA旗下最為強大的顯示卡產品,使用Volta架構、12nm製程,CUDA核心數高達5120,核心基礎時脈1200MHz,動態超頻可達1455MHz;視訊記憶體採用HBM2,容量高達12GB。這樣已然堪稱「核彈」的顯示卡,在昨日推出限量版Titan V CEO Edition面前宛若「小男孩」而已。 Titan V CEO Edition同樣使用Volta架構、12nm製程,渲染輸出單元(Raster Operator Units,ROPs)具有128個單元,相較於Titan V的96個單元,增加25%。且在視訊記憶體上,除了沿用HBM2規格外,將容量大幅提升至32GB,同時也將視訊記憶體頻寬提高至4096位元(bits),比起Titan V的3072位元,有著蠻大的差距。最後在浮點運算的表現上,從110 TFLOPS(兆次浮點運算能力)提高至125TFLOPS,若Titan V的核彈等級是「小男孩」的話,我想Titan V CEO Edition應該對得起「沙皇」的稱號。 不過,「老黃」在會議上只秀出顯示卡與顯示卡盒,並沒有宣布是否要將其投入顯示卡市場零售。但是他同意要捐贈出20張Titan V CEO Edition,也提供自己的簽名,不過當然,有簽名的Titan V CEO Edition與沒簽名的只差別在「簽名」而已。但回到玩家的立場,玩家們應該希望能夠趕快看見更強大、更新的「遊戲顯示卡」,諸如前些日子沸沸揚揚的GeForce GTX 1180或是「Titan V Gamer Edition」,造福有4K/UHD(3840 x 2160)解析度螢幕卻無法順暢使用的玩家吧! (01) (02) (03) (04) (05) (06)
-
買現成不如自己組,ODROID-GO組裝套件出爐,免千元的DIY掌上型遊戲機
自Raspberry Pi (樹莓派)這類以超迷你體積、平價供應、可擴充、並能使用開源程式來開發各類應用的單板電腦(Single-board computer)上市之後,就有不少其他廠商也跟進,推出各式各樣的單板電腦產品,核心以較為低速的ARM架構,亦有以x86架構的單板電腦推出。提供創客(Maker)們,以及愛玩電腦的玩家們,設計出各種3C小玩物,當然拿來設計出小型電玩的也不在少數! HardKernel是一家韓商,他們推出的ODROID單板電腦系列,號稱有與Raspberry Pi相容,能夠可以直接使用Raspberry Pi的軟體與硬體相容擴充套件,提供更多的彈性。他們先前推出最高階的ODROID-XU4,並有ameriDroid這類廠商推出ODROID GameStation套件,讓單板電腦隨身一變成為一台家用遊戲機,以玩一些懷舊遊戲。然在大多硬體原廠都不敢自己推這樣的Solution之下,HardKernel打破這個案例,也自己推出懷舊遊戲機的組裝套件了! 適逢HardKernel公司進入10週年慶,他們最近推出了ODROID-GO的組裝套件,讓玩家們可以「DIY自己的掌上型遊戲機」,全部套件只賣32美元,相當於不到台幣一千元,就可以讓你玩Game Boy、Game Boy Color、Game Gear、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紅白機)、Sega Master System等8位元時代的當紅家用遊樂器的遊戲。 透過模擬器的方式,玩家們只要將「官方提供的模擬器系統」,以及「自備的遊戲ROM檔案」複製到microSD卡,然後放至ODROID-GO裡面,即可開始玩樂。其硬體採用2.4吋320x240 TFT LCD,內建一組單音喇叭,鍵盤配置就跟Game Boy非常類似,有:選單, 音量大小, 選擇, 開始, A鈕, B鈕, 方向鍵,並附有鋰電池,充飽電即可讓您享有10小時的玩樂時間。其內建的microUSB埠,可以用來傳送檔案並充電。當然也可以透過內建的WiFi 802.11 b/g/n 2.4GHz~2.5GHz與藍牙4.2來進行各種傳輸。 由於ODROID-GO的核心,採用樂鑫(Expressif)的ESP32-WROVER模組,具備超低功耗與超高射頻性能,並與Arduino相容,因此ODROID-GO除了拿來玩模擬器遊戲之外,還可以做許多用途,官網列出了不少應用,像是可以做學習,控制LED燈、控制按鈕、玩自己寫的俄羅斯方塊遊戲,或者是延伸出第二螢幕、當成溫濕度偵測系統、甚或透過超音波來測量距離等等! ODROID-GO規格: ● MCU(微控制器): 客製版ESP32-WROVER (內建16MiB快閃記憶體), CPU速度: 80MHz ~ 240MHz (可調整), RAM: 4MB PSRAM ● 顯示幕: 2.4吋 320×240 TFT LCD (SPI介面) ● 電池: 鋰聚合電池3.7V/1200mAh (最高可連續玩遊戲10小時) ● 揚聲器: 0.5W/ 8Ω 單音 ● microSD記憶卡插槽: 20Mhz (SPI介面) ● 擴充埠: 10-pin 埠: I2C, GPIO, IRQ (3.3伏特) ● 輸入按鈕: 選單, 音量大小, 選擇, 開始, A鈕, B鈕, 方向鍵 ● micro USB埠: 電池充電(500mA) 與 USB-UART 資料傳輸 ● 體積大小: 76x121x16 mm (組裝好) 總之,想回味懷舊遊戲,現在不用花大錢,可以選購這類的套件,透過自己DIY完成,會比買完整的機器還來得划算,且成就感也更高! (01) (02)
-
32核64執行緖可超4.0GHz強壓Core i9,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X規格曝光
前兩週甫結束的2018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18),AMD在自家記者會上展示了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官方提到將採用Zen+架構設計,並改用自家最新12nm製程,而且處理器最大核心數量可高達32核心/64執行緖,針對多工運算的性能有更大幅度的提升。而就在昨日傍晚,HKEPC網站獨家釋出Ryzen Threadripper 2990X規格! 根據外媒報導,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最旗艦的版本將不再是先前預估Ryzen Threadripper 2950X,因為先前Ryzen Threadripper 1920X已具有12核心/24執行緖、Ryzen Threadripper 1950X則具有16核心/32執行緖的配置,既然要全新推出一款具有32核心/64執行緖的產品,勢必得創造一顆新的型號,這就是我們接下來會看到的Ryzen Threadripper 2990X! 與Computex 2018記者會上提到的相同,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由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代工,將使用12nm LP製程生產,並透過Multi Core Module 封裝技術,將四顆核心裸晶合併組成至單一封裝中。另外亦沿用Socket TR4處理器插槽,只要更新主機板BIOS,即可相容於現行的X399晶片組主機板。 而CPU-Z軟體的檢測資訊也已經曝光!根據CPU-Z擷取的資訊可發現,Ryzen Threadripper 2990X核心代號為Pinnacle Ridge,32核心/64執行緖架構設計擁有3MB L1快取、16MB L2快取以及64MB L3快取,其TDP將高達250W。基本時脈為3.0GHz,動態超頻目前看起來可達3.4GHz,透過AMD精準加速(Precision Boost)後可達時脈4.0GHz,若再加上頻率範圍擴展(Full XFR)的話,時脈最高可達4.2GHz! 透過水冷處理器散熱器的協助之下,Ryzen Threadripper 2990X雖然擁有的核心數很多、TDP也高,但超頻的表現看起來還是非常理想。實測時,他們將工作電壓提高至1.38V並且成功超頻至4.12GHz,也順利完成CineBench R15測試項目,在分數上最高獲得了6399的分數,足足超越Core i9-7900X三倍之多! 文末,在Intel(英特爾)釋出將要推出28核心處理器消息之後,AMD或許也已在考慮是否還要推出與其相比,核心數較少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但不可否認,去年AMD處理器的策略以多工運算為首,且重新規劃產品線後確實收到極大的效益。今年,可期待的處理器除了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甚至還有Ryzen 7 2800X,玩家們還請拭目以待! (01) (02) (03) (04)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